管理文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制度 > 管理文件 > 正文

湖北科技学院关于推进实验室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

发布日期:2022-06-25 点击次数: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平均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学校拥有实验设备14331台(件),总值近1.1亿元,其中单价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209台(件)、价值5319.75万元。实验室使用面积7.9万平方米。全校专业实验室35个、实训室7个,省内外实习基地159个。


基于教学型院校资源配置“基本建设、基本条件、基本规范”的取向,为解决“有限的资源过于分散与师生日益增长的开放共享的强烈渴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实验室资源整合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实验室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有利于重建科学、合理、效能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实验室管理运行不畅的问题。


——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有利于结合大学科,打造大平台,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全力打造学校优势、特色和品牌。


——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有利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提升。


——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有利于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有效利用教学空间,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


——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实验师资队伍。同时,有利于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实验室效益评估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


——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有利于建立起统一、便捷、公开、高效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平台,推进实验室的大共享。


通过实验室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经费资源、设备资源、空间资源、项目资源、信息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二、实验室资源整合的目标和任务


我校实验室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教育部“资源共享、集中布局、深层次开放”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改革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集约型实验室的发展理念,坚持“需要、特色、交叉、高水平”的基本原则,建立按实验项目、功能模块组建实验中心的新体制。以服务学科、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完善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据,坚持实验室“整体统筹规划、资源全校共享、学科专业交叉、实践项目全面、突出地方特色”的建设原则,整合实验室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全方位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并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


我校实验室资源整合的具体目标是:在调整、充实、完善、提高现有实验室建设基础的同时,通过5-10年的建设,建立既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需要和培养研究生教学需要的实验基地群;按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建立一支以高学历的、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实验室专职人员高职比例不低于30%;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30%以上,形成能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能作出一定反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将中心建设服务师生、面向社会的实践实训和研究基地。


我校实验室资源整合的主要任务是:


——实验室学校统一管理。实验室建设由学校统筹规划,各实验中心负责具体建设和管理。各实验中心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逐步建设与完善。


——整合全校实验设备。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从实验项目入手,全面规划我校的实验中心。把功能相同的实验室或实践项目归入同一实验中心,该中心承担全校同类实验项目的教学任务,相应的实验设备归入该实验中心。


——优化组合实验教学、技术和管理队伍。根据实验中心的功能,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团队,承担全校相应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并根据各实验中心教学工作量,对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编定岗,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统筹实验中心空间。各实验中心的各功能实验室相对集中,方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各功能实验室根据实践项目的个数、仪器设备的套件数,以及功能实验室的特殊要求核定实验室面积。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促进教学。部分科研实验室根据专业性质和功能并入相应的实验中心,加快我校实验室 “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步伐,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夯实实践教学的组织基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激励与约束的力度。


——大力筹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验室资源配置体系设计


根据我校现有的专业分布和实验室状况,及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成立实验中心,各中心组建相应的功能实验室,各功能实验室开设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同时,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根据相应的实验项目并入相应的功能实验室。


按功能分类组建校级实验中心。根据实验室重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充分调研和参照其他院校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实验室重构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全校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集中设置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后的资源由电信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等共享。计算机中心独立设置实验中心和计算机机房的集中管理,便于今后(条件成熟后)“以机房养机房”的管理办法。


——药学院、化生学院、资环学院各功能实验室进行整合,组建全校性的化学与药学实验中心,整合后资源由医学、药学、化学、资环学院相关学科共享。


——对我校的文科类实验室进行整合,组建校级文科教学(实训)中心,重新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优化布局。


——强化教师教育职业技能的培训,组建教师技能培训中心,满足全校中学教材教法的见习与教师技能训练学任务需求。


——资环学院的“长江中游水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其资源无法与其他学院共享,且目前省内、甚至国内相关特色实验室的建设较少,具备冲击省重点实验室的实力。


——核工程与核技术是我校的特色专业,目前虽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具有冲品牌、冲特色潜力,在建制上成立校级实验中心。


——以临床技能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整合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临床教学基地的相关资源,成立湖北科技学院全科医学实验实训中心。组建医药研究院(糖尿病研究中心),作为全校医药类科学研究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建平台。


具体设置和建设方案见附件2。


四、建设有偿使用的科研服务平台


科研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服务社会。因此,我们要将科研平台建设成为地方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地方经济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研究基地。


科研平台的建设,应符合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所从事的研究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国内比较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稳定的学术研究梯队,人员年龄、学历、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该研究方向上有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撑,并且能够从国家、省部、地方及企事业单位不断地争取到科研项目和经费。


——科研平台的建设,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项目资金、学校投入、社会资助、企业共建等。


——科研平台的使用,实行“有偿使用”管理机制,应从使用者项目经费中支出必须的设备损耗、耗材、人员经费。


——科研平台的发展,应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重点建设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变实验室、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长江中游水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建设,尽早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


五、强力推进医教结合


医教结合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的附属医院,是确保医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医教结合就是要以教学带动医疗、医学科研,以医疗、医学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实行医教结合,使教学人员有机会参加医疗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医疗人员有机会参加教学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当前,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临床医学院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教学及技术人员应全部进入附属医院,开展医疗业务。


——护理学院、五官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学生先行试点,在临床教学阶段全部进入附属第一、二医院和相关教学实习医院。


——全力支持附属二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支持附属二医院综合大楼的建设工作,在综合大楼的功能设计中,充分考虑临床教学全面进入附属二医院的需求,力争5-8年把附二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临床实习、疾病预防于一体的“三甲”医院。


——结合医院专科特色,推进医学类专业建设。


六、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实验教师存在素质、结构、绩效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科分布不合理、学历和职称偏低、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工作量不够饱满,总体素质偏低。


当前要把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水平较高,能教学、能研究、能开发”的实验教师队伍。为此,应着力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确定实验室工作人员编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编制分为科研编制、实验教师编制、技术维护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重点做好实验教师和技术维护人员编制的核算工作,技术维护人员编制的核算要坚持高效率原则、满工作量原则和与岗位设置管理一致性原则。工勤人员编制要从紧从严。


——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团队由实验教学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实验教学团队要有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计划和研发项目计划。实验教学团队的评审由实验中心及其主管部门负责,每轮评审建设4个实验教学团队,学校拔给专项团队经费给予支持。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采取倾斜政策有计划地支持本科学历层次的青年实验技术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要通过5年努力,使40岁以下的实验技术人员硕士化。同时,要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在职进修工作,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纳入每年的教师培训计划。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聘用标准。2010年起,原则上本科及以下学历者不得进入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均应在硕士以上。实验技术人员的聘用,包括首次定编定岗后的聘用,均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重视和加强医学实验人员的临床实践工作。实验中心及其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医学实验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附一、附二临床实践。


七、加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实验中心的资源整合要发挥出最大效益,关键在于后期的管理和运行。实验中心的管理体制是分类管理、集中统一,专家治学、科学决策,开放运行、提高效能。


(一)明确管理体制,理顺中心与院部、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心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十个中心、一个研究院、三大平台”: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化学与药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文科教学综合实验(实训)中心、资源环境实验中心、教师技能培训中心、语言学习中心等9个中心为“教学服务平台”,归口教务处管理,分别挂靠相关院部。


医药研究院(糖尿病研究中心)为“科研服务平台”,归口科研处管理。


核工程与技术实验中心为“产学研服务平台”,归口产学研管理处管理。


(二)理顺运行机制,明确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和功能实验室主任职责


实验中心设为处级单位,为相对独立的业务单位。中心的建立,不新增管理人员。中心主任和下设功能实验室主任由相关院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兼任。实验中心主任由实验中心基础学科专业负责人担任,学科基础平台上的专业负责人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心功能实验室主任。


中心主任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负责外联工作,并负责中心工作的正常稳定运行;


中心常务副主任全面负责实验中心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中心的建设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的编制及其实施;负责实验教学人员的聘用与考核工作;监控实验教学的过程与质量;组织中心成员完成实验教学、教改、科研和教研等工作任务;


功能实验室主任负责协调实验室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关系,负责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制定和落实。


(三)中心实行专家治学模式


成立学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对实验室建设规划等重大事项提出建议方案。


成立中心学术委员会负责对中心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并负责协调中心和院系的关系。


(四)中心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建立起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网上设备资源公开化,运行状态透明化,设备运转高效化。


八、实验室资源整合进度安排


实验室资源整合工作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稳妥推进,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进行。


先行在条件和时机比较成熟的医药研究院、化学与药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核工程与技术实验中心等开展整合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实验中心资源整合、建设的方式方法,指导全校资源整合工作。


具体时间安排由组建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及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制定。